采桑女
唐彦谦〔唐代〕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寒风吹打着细如蚂蚁的蚕,桑树用尽力气才刚刚冒出新芽。
是谁家的女子在凌晨就起来采桑呀?手攀着柔长的桑条眼泪犹如下雨。
去年幼蚕初眠就正是在这个时候,今年春天倒寒使得树叶生长延迟。
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而感到愁苦,还在二月官家就已经来征收新丝。
注释
努:用力冒出。
青鸦嘴:桑芽。
侵晨:凌晨。
挽:攀着。
岁:年。
春寒:指春天倒寒。
里胥:古代的一种官职。
参考资料:完善
1、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委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307页
赏析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官家在二月征收新丝。这是多么蛮横无理!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诗人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
参考资料:完善
1、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
简析
《采桑女》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诗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 ,以及运用拟人手法对桑芽的描写,给画面增添了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深刻揭露出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175篇诗文 ► 26条名句
马嵬二首
李商隐〔唐代〕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唐代〕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 一作:七城)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