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溪与渔者宿
钱起〔唐代〕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独自漫游在这山水间,常常忘却归途,更何况正身处这隐逸避世的好地方。
我在清澈的冷泉中洗发,月光皎洁,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我更加喜爱那位垂钓的老者,静静坐着,仿佛沙洲上的一只白鹭,与世无争。
我们一同谈论着超脱尘世的情怀,仿佛能跨越千里之遥,共赏那浩瀚江湖的无限乐趣。
芦苇丛中野火已经熄灭,夜色退去,浦口边的秋山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望着那些因栖息而分散的鸟儿,我不禁感叹,不知何时还能再次与它们相遇。
注释
蓝田溪:即蓝水。源出陕西商州西北青岭,西北流入蓝田县界。
隐沦处:埋没沉沦之处,隐居之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蓝田尉时。诗人独游蓝田溪,遇见了垂钓的渔翁,不禁羡慕起隐士的乐趣来,“与渔者宿”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59
2、
张忠纲.全唐诗大辞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246
3、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42-343
赏析
古代诗人常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居住地。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住处,觉得找到了自己追寻的理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清泉潺潺,明月高悬,隐逸之士悠然自得,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心境不谋而合,使他倍感心旷神怡。诗人对蓝田溪的喜爱之情层层递进,“况此隐沦处”一句,更是将“忘归”之意推向高潮。他以清泉可濯发、明月令人留恋为例,进一步烘托出隐逸之地的美好。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
简析
《蓝田溪与渔者宿》是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以渔父为题材的诗作,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情景,相较于传统作品别出蹊径,饶有新趣。诗的前四句写蓝田溪的清幽静谧之景,中四句写渔翁的清静被泊胸怀,后四句写与渔翁的一夜之宿和依依惜别之情。全诗条理清晰,感受真切,意境明丽,令人神往。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444篇诗文 ► 79条名句
观放白鹰二首
李白〔唐代〕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蜀葵花歌
岑参〔唐代〕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白〔唐代〕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