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
戴叔伦〔唐代〕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边塞军营之门频频接纳战败匈奴的归降书,将军仗剑纵横驰骋边塞万里。
汉高祖空自夸赞娄敬的和亲之策,却把汉朝的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西域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注释
塞上曲:唐代的一种新乐府辞,源出汉乐府《出塞》《入塞》曲,内容多写边塞征戍之事。
军门:此指军营之门。古时行军,树两面旗为门。
频纳:频频接纳。
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汉祖:指汉高祖刘邦。
谩夸:空夸,
创作背景
这组诗大约是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春后戴叔伦居长安时所作。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减,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见有机可乘,便频繁发动对唐朝的入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唐代宗、德宗年间,这种侵扰更加猖獗。因此,不少有志之士主张痛击侵略者,誓死报国。这组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戴文进著. 戴叔伦诗文集笺注[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70
2、
贾庆申主编;马宝纪,王录敬等副主编. 爱国诗词精品一百首[M]. 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7:80-81.
3、
黄益庸,衣殿臣编著. 历代爱国诗 上[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168.
简析
《塞上曲二首》是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诗写将士安边定远的豪情,并对汉高祖夸耀的和亲之策提出质疑,实际是对唐代和亲强藩政策的责难和批评;第二首诗写将士为了全歼入侵之敌,不惜以身殉国,义无反顾的豪壮之情,何必像班超年老时犹想生入玉门关。这组诗格调高亢、气魄宏大,是借乐府之名有感而发的议论诗,洋溢着豪迈博大的爱国热情,呈现出一种雄浑的意境。
赏析
这组诗是借乐府之名有感而发的议论诗,洋溢着豪迈博大的爱国热情,格调高亢,气魄宏大,呈现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几处用典似信手拈来,自然朴素,与真挚的爱国情感相得益彰。
组诗中的第一首诗塑造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将军形象,同时借古讽今,抨击了朝廷的投降政策。诗一开头便推出一组激动人心的近景镜头:军营之门旗帜高扬,枪戟林立。在威严的鼓角声中,战败的匈奴不断前来投降。他们诚惶诚恐,毕恭毕敬;而汉军将领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地站立在受降台上,代表朝廷接受敌军的降书。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一个典型场面,是在边战长河中拦腰截取的一个断面。这个“频纳受降书”的胜利结局,足以启示读者想象整个艰苦的鏖战过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286篇诗文 ► 52条名句
少年行二首
李白〔唐代〕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唐代〕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