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并引

苏辙 苏辙〔宋代〕

予兄子瞻谪居儋耳,琼州进士姜唐佐往从之游,气和而言道,有中州士人之风。子瞻爱之,赠之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且告之曰:“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君游广州州学,有名学中。崇宁二年正月,随计过汝南,以此句相示。时子瞻之丧再逾岁矣。览之流涕,念君要能自立,而莫与终此诗者,乃为足之。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兄长子瞻被贬谪居住在儋耳时,琼州的进士姜唐佐前去跟随他游学。姜唐佐气度平和且谈论学问道义,有着中原地区读书人的风范。子瞻喜爱他,赠给他诗句说:“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并且告诉他说:“你将来考中科举,我会为你补全这篇诗。” 后来姜唐佐在广州州学求学,在学校里颇有声望。崇宁二年正月,姜唐佐跟随送计簿的队伍经过汝南,把这两句诗拿给我看。当时子瞻去世已经过了两年。我看了诗句后流下眼泪,想到姜唐佐确实能够自立,却没有谁能为他完成这篇诗,于是就为他补全了这首诗。

你在茅草丛生的贫寒之地生长,却有着如同特异芳香般的出众才华。
你的风度才华堪比稷下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补全兄长苏轼未完成的赠诗而创作的七言律诗。苏轼在海南谪居期间曾赠学生姜唐佐两句诗,并约定待其中举后补全全诗。苏轼去世后,姜唐佐于崇宁二年(1103年)携残句拜访苏辙,苏辙遂续作此诗,诗中盛赞姜唐佐自海南(诗中所称“琼管”)至广州的才华成就,并沿用苏轼原句寄予厚望。

简析

  这首诗是苏辙为兄长苏轼未竟之作补全,背后藏着苏轼对姜唐佐的赏识与期许。诗中先赞姜唐佐出身茅庐却有异香,兼具稷下诸姜的风流,又写他从琼州鱼龙之地到广州翰墨场的出众;颈联承苏轼原赠句,寄寓打破荒蛮、展露才华的厚望;尾联则展望其他日锦衣登科,印证苏轼的识人之明。全诗既含对兄长的追怀,又满含对姜唐佐的赞赏,质朴语中藏真情,尽显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与对后学的勉励。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1803篇诗文 ► 83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杨炎正〔宋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苏轼〔宋代〕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