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词
李益〔唐代〕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又看到长着锦色羽毛的的鹧鸪,振翅而飞。
满怀的愁情,就像聚拢在湘江上空的阴云,无奈而深情地问苍天,自己的丈夫从何处归来。
注释
湘云:湘江上的云。
创作背景
据任中敏先生《唐声诗》考证,《山鹧鸪》本为唐代南方流行的歌曲,中部地区的湖南、西部地区的陕州,亦皆有之。曲韵摹仿山鹧鸪啼声。玄宗时,谱为教坊杂曲。由女伎唱,或独唱,或对唱。吹笛,踏舞。歌词为五言,四句,二十字,二或三平韵。首句以平起。二平韵拗格者为常体,三平韵者为别体。李益《登白楼见白鸟席上命鹧鸪辞》:“一鸟如霜雪,飞向白楼前。问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为常体,而这首诗为别体。可见李益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音乐,进行创新的尝试。
参考资料:完善
1、
乐云主编. 唐宋诗鉴赏全典[M]. 武汉:崇文书局, 2011:335.
简析
《鹧鸪词》是一首五言乐府诗,是一首年轻女子思念远方情郎的诗。此诗以湘江斑竹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雌雄对啼的鹧鸪反衬女子的孤独寂寞,她并没有埋怨情郎久久未归,而是担心其无路可归。由己及彼,把单纯的思念之情升华为关爱之情,更显出其对情郎的感情之深。全诗运用比兴、象征、反诘等一系列艺术手法,以景起兴,以情结景,清新含蓄,具有民歌风味。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均是表现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也就是说,《鹧鸪词》中少不了鹧鸪,此外鹧鸪在诗中还有切题、破题的作用。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176篇诗文 ► 85条名句
三五七言
李白〔唐代〕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后三句疑伪作)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