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词
李益〔唐代〕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又看到长着锦色羽毛的的鹧鸪,振翅而飞。
满怀的愁情,就像聚拢在湘江上空的阴云,无奈而深情地问苍天,自己的丈夫从何处归来。
注释
湘云:湘江上的云。
创作背景
据任中敏先生《唐声诗》考证,《山鹧鸪》本为唐代南方流行的歌曲,中部地区的湖南、西部地区的陕州,亦皆有之。曲韵摹仿山鹧鸪啼声。玄宗时,谱为教坊杂曲。由女伎唱,或独唱,或对唱。吹笛,踏舞。歌词为五言,四句,二十字,二或三平韵。首句以平起。二平韵拗格者为常体,三平韵者为别体。李益《登白楼见白鸟席上命鹧鸪辞》:“一鸟如霜雪,飞向白楼前。问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为常体,而这首诗为别体。可见李益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音乐,进行创新的尝试。
参考资料:完善
1、
乐云主编. 唐宋诗鉴赏全典[M]. 武汉:崇文书局, 2011:335.
简析
《鹧鸪词》是一首五言乐府诗,是一首年轻女子思念远方情郎的诗。此诗以湘江斑竹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雌雄对啼的鹧鸪反衬女子的孤独寂寞,她并没有埋怨情郎久久未归,而是担心其无路可归。由己及彼,把单纯的思念之情升华为关爱之情,更显出其对情郎的感情之深。全诗运用比兴、象征、反诘等一系列艺术手法,以景起兴,以情结景,清新含蓄,具有民歌风味。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均是表现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也就是说,《鹧鸪词》中少不了鹧鸪,此外鹧鸪在诗中还有切题、破题的作用。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176篇诗文 ► 85条名句
陇头吟
王维〔唐代〕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一作: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