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 苏轼〔宋代〕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时节,水底的暖气将回而未回,大地还是一片凄冷,寒雨萧萧,打湿了地上的枯草根。
还有谁,能像我苏夫子一般,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

注释
吉祥寺即后来的广福寺,寺中牡丹最盛,在宋时,是一个名刹。此诗亦熙宁五年作。
《月令》:“冬至水泉动”,是说从冬至日起逐渐转暖。《逸周书》:“十有一月,微阳动”;阳,指暖气。
荄(音gai)。草根。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官员1072)春天,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到吉祥寺观赏牡丹,题有《吉祥寺赏牡丹》绝句。同年冬至,他又到此一游,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曹慕樊,徐永年主编. 东坡选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63-64.
2、 王远国,佘克勤著. 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350.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冬至日独游吉祥寺的感触。吉祥寺以牡丹闻名,当牡丹盛开时,文人公卿都来游赏吟咏。诗人却于冬至日独来,虽说已是“一阳复生”,但除了萧萧寒雨滋润草根之外,全无其它生气。正值百卉凋零之际,显示了诗人“不是花开肯独来”的超凡脱俗风格。诗人明咏世人对牡丹的态度,暗讽了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

  在冬至这个时令里,诗人用几个意象的组合描绘出了寒冷而又带有生机的景象。“井底微阳”暗示着天气逐渐转暖,但地底深处的暖意尚未升腾,这种“回未回”的状态象征着大自然的阴阳交替变化,富有生命力。第二句交代了产生“回未回”疑问的原因,诗人暗承首句中生机勃勃而待发的内在意蕴,却又在字面上使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冬至日独游吉祥寺的感触。吉祥寺以牡丹闻名,当牡丹盛开时,文人公卿都来游赏吟咏。诗人却于冬至日独来,虽说已是“一阳复生”,但除了萧萧寒雨滋润草根之外,全无其它生气。正值百卉凋零之际,显示出诗人“不是花开肯独来”的超凡脱俗风格。该诗明咏世人对牡丹的态度,暗讽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在率意落笔中表达出一种清雅自赏的风致,寓意颇深。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7篇诗文 ► 4813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柳永 柳永〔宋代〕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陆游 陆游〔宋代〕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苏轼 苏轼〔宋代〕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