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乐·浙江秋
姚燧〔元代〕
浙江秋,吴山夜。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创作背景
见《阳春白雪》前集卷五、《中原音韵》、《词林摘艳》卷一。《阳春白雪》录此曲,误为“满庭芳”,只有曲牌而无题目。《中原音韵》录此曲,曲牌为“普天乐”,并题为“别友”。作者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曾与弟子刘致来杭州,旋又离去。此曲或写于此时。
参考资料:完善
1、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修订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简析
《普天乐·浙江秋》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散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挚情谊。前八句极写离恨,信物候之变迁,抒离别之痛苦,凄怆、哀怨之感,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又以冷感、冷色,衬秋夜书斋之凄凉。“待离别怎忍离别”,反问句式,倍增离别之痛苦。末尾三句,笔锋陡转,从离愁别恨之中荡出,既是安慰行者,又是宽解自己,旷语作结,显出放逸本色。此曲写得愁肠百转,催人泪下,写景为抒情铺垫了特有的情境,然后再写难舍难分的场面,其情为景所烘托,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姚燧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元朝文学家。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83篇诗文 ► 15条名句
渡白沟
刘因〔元代〕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元代〕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寒螀 一作:寒蛩)
鹦鹉曲·渔父
白贲〔元代〕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