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这一生本来就轻视其他人,到了晚年又有谁会挂念我这老人呢?
自己多次因言辞机敏而遭诬陷,就像马援遭 “薏苡之谤” 般蒙冤;只能姑且用“芎藭” 这类事物委婉表达情感。
我的儿子尚可劝勉,堪比陶渊明责子的境况;我的妻子却比冯衍的妻子贤德不少。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贫穷,我会说这是上天赋予的境遇,并不是因为被贬谪才开始贫穷的。
注释
晚岁:晚年。
薏苡:指薏苡之谤,典出《后汉书·马援传》,比喻蒙受不白之冤。其核心语义源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以薏苡祛瘴,归朝时载回一车作种,死后被诬陷为私运珍宝,致家族蒙冤不得归葬,后经六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七言组诗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藏着苏轼晚年的心境,“轻馀子” 见其素来的孤傲,“晚岁念此翁” 又透露出几分寂寥,“薏苡”“芎藭” 暗用典故,悄悄抒发遭人谗言的愤懑。但他转而以 “子同元亮”“妻胜敬通” 念及家人的慰藉,末句 “贫非迁谪始” 更抛开迁谪的怨怼,以 “天所赋” 的豁达消解境遇之苦。字句间没有颓丧,只剩历经沧桑后的从容,尽显东坡先生的风骨。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7篇诗文 ► 4824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