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看着涓涓流水中的荷花,几乎被傍晚的云朵遮掩。站在高处向远望,西风里孤雁在飞,平沙上残月高挂。不知不觉中,那丹枫树已经完全老了,它飘飘摇摇,让人看到了就难免要为它伤怀。无处躲避这秋日的萧瑟,愁绪弥漫到天边。
自从和你分别后,我一直在赋诗饮酒中苦度年华。料想你穿上隐士之服不久,不忍心辜负山水烟霞。记得你我曾在西湖聚会赋词,诗酒唱和,非常愉快。不知道能够在哪里再次重逢。你我今日既都已经隐遁空山,而山中则尽多“自云”,所以自今后如欲两地相赠,以表友情的话,那就赠以梅花吧。
注释
李筠(jūn)房:李彭老字商隐,号筠房,作者友人。
美蓉:荷
这首词约作于元兵攻占临安(1276)后的一二年之内。李筠房在南宋理宗淳祐年间曾任沿江制置司属官,宋亡后,他不愿出仕,和自己的兄弟隐居在龟溪(今浙江衢县)一带,号称“龟山二隐”。张炎和他们时常相聚。并以诗词相酬唱,该词就是张炎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
词的上片写登高望景并由此而生的思友及自伤之情。“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写远望之景。句中用荷花隐含着对远处友人的思念,写出了词人望故人而不见的黯淡心情。“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一个“正”字,与开头的“望”字呼应,把词的重心从思友转到自伤身世上来。西风中失群的孤雁,残月下大片的沙滩,这些凄凉的意象,反映的是词人想到与老友各分散在天涯,彼此挂念、却又不知音信的悲苦感受。
尽管江南的秋景并非如词人所描绘的那样萧飒、败落。但伤感的心情使词人在这一派秋光之中只见了尽老的丹枫,想到的只是无限的迟暮,嗟陀的岁月。所以才有“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之句。“无避秋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