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育骠骑歌
杜甫〔唐代〕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
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曾听说天子有匹千里马,如今这幅图上画的莫非就是它?
这是何等雄杰的神态啊!骏尾一甩朔风便呼啸而起。
它毛色淡青两耳微黄,两眼瞳仁呈方形眼睛闪着紫光。
像龙一样的桀骜不驯神态干变万化,卓然而立伸张着伟岸的骨架。
当年身任太仆的张景顺,在监牧驯练时发现了这匹清峻的马。
便命令牧马的头目将它牵入天育,专人饲养特殊照顾它。
当时国家养有四十余万匹马,张公叹息它们都是些凡庸的马。
因此唯独给它画像以传给世人,张挂在座位右方去欣赏,久赏更觉形象新。
年深日久良马死,空留个图像到如今。唉,画的马再好又有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当年春天杜甫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秋冬之际,又流浪到长安东北二百四十多里的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寄寓在县署公舍里。境况凄凉,但伏枥之志并未全泯,因作此激昂慷慨的诗篇。
参考资料:完善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99
2、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8
赏析
这首诗写画马之生动传神,叹今无识马的王良、伯乐,而良马被埋没,实自叹不遇,尽显讽刺之意。
诗的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后半部分回顾太仆驯养此马,抚图兴叹,伤知马者难逢,而自叹不遇。全诗摹写传神,借画抒怀,尽显讽刺之意。
此诗开头直接描绘了马的出众之处,“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但是笔锋一转写道“年多物化空形影,吗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已不如当年,空有矫健的步伐却没有可以驰骋的场地。这句话作者同样是在说自己,感慨自己空有满腹的オ气去无人赏识。
“千里马”如何,“汗
简析
《天育骠骑歌》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之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后半部分回顾太仆驯养此马,抚图兴叹,伤知马者难逢,而自叹不遇。全诗摹写传神,借画抒怀,借马来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也是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之士感叹,尽显讽刺与悲哀之意。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 2728条名句
潜别离
白居易〔唐代〕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舂断 一作:春断)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咏田家
聂夷中〔唐代〕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