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初夏时节,骄阳当空,草木早已长得繁茂葱郁。
我怀着满心深沉的悲戚,匆匆踏上这片南国大地。
眼前景象一片苍茫,四周静得听不到半点声响。
我九曲回肠萦绕着郁结的愁绪,遭逢患难的我,竟这般穷愁潦倒。
追思自身情志,反省最初的志向,我只能将难言之冤深深压抑在心底。
即便方正之姿被磨得圆滑,世间正常的法度却不曾改变。
若改变初心、另寻他路,这是正直君子绝不会容忍的鄙陋之举。
我坚守准则不偏离,始终依照规矩行事。
内心充实且品行端正,自然会得到贤德之人的称赞与认可。
巧匠倕尚未挥动斧头,谁能分辨
一般认为,此作是屈原临终前的绝命词。全诗既倾诉了南行时的悲苦心绪,也历数了自身不被时世接纳的缘由与处境,更以对理想的坚守发出慷慨浩叹与深情咏唱。其字句简短而力道充沛,通篇透着气促情迫之感,既贴合诗人临终的真实心境,又让情感与表达形式同诗作内涵浑然相融,极具感染力。
诗作开篇便直击核心,以两句满含悲戚的诗句勾勒南行心情,瞬间抓住读者心绪:“伤怀永哀兮”“郁结纡轸兮”。这两句直白道出,在初夏踏上南行之路时,诗人的悲愤已浓烈到无法抑制的地步。而客观环境的描写更将这份心绪推向深处——“眴兮杳杳,孔静幽默”,眼前一片迷蒙、无所能见,耳畔一片寂静、无所能闻。这样的景象,恰如其分地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30篇诗文 ► 1388条名句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