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夜坐
文及翁〔宋代〕
悠悠天地间,草木献奇怪。
投老一蒲团,山中大自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悠悠天地之间,草木呈献出干奇百怪。
老来独坐在蒲团上,觉得山中特别逍遥自在。
注释
悠悠:寥廓,深远。
献:呈现。奇怪:奇形怪状,隐喻宋亡后的种种怪事。
投老:到老,临老。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时用。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祖堃等.宋诗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03:第172页
2、
陶文鹏.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926页
 
 
赏析
 
  诗题为《山中夜坐》,山中景色。已属清幽,加之时当夜晚,蒲团静坐,气氛更为恬静淡泊,定下了诗的基调。
  开头两句写山中景色。悠悠,状天地的寥廓,景象开阔深远。献,奉献,这里将草木拟人化,即在浩瀚的宇宙中,草木都有了知觉,竞相呈现各种奇形怪状的姿态。这句隐喻宋亡后世态翻覆,种种怪事不堪入目。
  后两句承“奇怪”而来,由写景转而写心境。在草木争奇斗怪的热闹场合中插入“蒲团”,本来是不协调的。加之是“投老”,坐一辈子,直到生命终结,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但面对社会现实而富于正义感的诗人,既不能力挽狂澜,又不甘心依附元朝,除终老蒲团外别无他途。“自在”而冠以“
 
 
创作背景
 
  德祐初(即1275年),文及翁曾任参知政事,宋亡不仕,闭门著书。这首诗就是写他在山中的隐居生活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548页
 
 
简析
 
  《山中夜坐》是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山中景色,将草木拟人化,隐喻宋亡后世态的翻覆和种种丑恶不堪的奇情怪事;后两句承“奇怪”而来,由写景转而写心境。此诗语调是平和的,却内蕴着亡国的哀痛与愤激,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已亡的哀痛及激愤,同时也显示出报国无门的压抑之情。
 
 
文及翁
文及翁(生卒年不详)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宝祐元年(1253)中一甲第二名进士,为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景定三年(1262),以太学录召试馆职,言公田事,有名朝野。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四年,以国子司业,为礼部郎官兼学士院权直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年末,以直华文阁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将至,弃官遁去。入元,累征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传。《全宋词》据《钱塘遗事》卷一辑其词一首。► 8篇诗文 ► 20条名句
 
 
读书要三到
朱熹〔宋代〕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宋代〕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