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取火
佚名〔先秦〕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山海经》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史记》
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都于会,故郑为祝融之墟。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路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炎帝的妻子,是赤水的孩子,名叫听訞,她生下了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
重黎就是帝喾高辛氏火正,有功劳,能光照天下,帝喾命名叫祝融。
祝诵氏,也叫祝和,就是祝融。……祝融用火照耀大地,被称为炎帝。后世的火官都被这样称呼。祝融建都在会,所以郑是祝融的领地。他治理一百年,死后被葬在衡山之南,这座山峰也因此被称为祝融峰。
注释
炎帝: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重黎:风姓,为羲、和二氏之祖先。
甚:很,非常。
光融:光大、昭明。
施化:实施教化
简析
这三段文字分别出自《山海经》、《史记》和《路史》,都涉及到祝融这一神话人物。《山海经》选段描述了炎帝家族的世系传承,体现出古代神话中对于家族血缘和传承的重视;《史记》选段强调了祝融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于火的掌控和贡献;《路史》选段则提到祝融的都城和葬地,以及后世火官对他的尊崇和纪念。全文折射出先民对“火”这一重要元素的溯源与探索,并将之与神话人物相结合。
孔子观欹器
荀子〔先秦〕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
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穷达
孟子〔先秦〕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