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周邦彦〔宋代〕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柳眉秀美,唯有妩媚春山可媲美,只可惜紧蹙难舒。莫让泪痕沾湿花枝,免得花儿也如人般消瘦。
知音难觅,她那清亮圆润的玉箫声,已然久未听闻。若想知晓她为何日日倚栏发愁,便去问长亭前的柳树便是。
注释
一落索:《词谱》卷五:“欧阳修词,名《洛阳春》。张先词,名《玉连环》。辛弃疾词,名《一络索》。”按贺铸词,有“初见碧纱窗下绣”句,名《窗下绣》。清吴绮词,名《玉联环》。毛本注云:“《清真集》作《洛阳春》。”按:《六一词》有《洛阳春》词,即此调,又名《玉联环》,皆北宋之旧名。《词统》作《一络索》。双调46字。上、下阕各23字4句3仄韵。
可怜
创作背景
清人沈雄《古今词话》引宋人陈鹄《耆旧续闻》记载,这首词是周邦彦写给汴京名妓李师师的,但此说未必可信。《清真词》编此词人“春景”类,无题,考其内容,显然是描写“闺情之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周子瑜编著.柳永周邦彦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1
2、
林方直,王志民主编.宋词精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102-103
3、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68-969
赏析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曾以“周旨荡”贬评周邦彦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报刊杂志里,类似的抑斥之语亦不鲜见。但事实上,《清真集》中归入“春景”类的闺情词作,多情感真挚、内容丰盈,且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别开生面,本文赏析的这首小令便是其中代表。
词作开篇先绘女子容貌:“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以“春山”喻眉本是古典诗词常见手法,五代冯延巳便有“低语前吹频转面,双眉钦恨春山远”之句,而周邦彦却以“争秀”二字翻出新意——不再是眉如青山的静态描摹,而是让女子之眉主动与春山比秀,甚至更胜一筹。“争”字以动写静,让眉眼的灵动跃然纸上,远比“淡淡春山”“淡扫蛾眉”等陈旧表述鲜活。紧随其
简析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是一首写思妇的闺情之作,主要摹写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愁和她内心少为人知的深深悲哀。上阕写女子的外貌与情态,下阕写她的心情愁思,词中写歌伎知音之叹,同时也寄寓了词人个人的知音之感。全词景物描写与情感的表达浑然一体,风格清丽秀雅,是典型的婉约词风。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261篇诗文 ► 566条名句
踏莎行·柳絮风轻
谢逸〔宋代〕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春阴院落帘垂地。碧溪影里小桥横,青帘市上孤烟起。
镜约关情,琴心破睡。轻寒漠漠侵鸳被。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宋代〕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 一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