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

李商隐 李商隐〔唐代〕

紫阁相逢处,丹岩议宿时。
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
万里飘流远,三年问讯迟。
炎方忆初地,频梦碧琉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年秋天,我们紫阁峰相遇;同宿在丹岩上,聆听你说道谈禅。
如今亡蝉纷堕,满空落叶飘零;在那凄清的寒枝上,一只小鸟瑟缩着哀哀啼唤。
我四处流离飘泊,孤身远居他乡,几年了还迟迟未向你问讯。
在这炎荒的边境不禁时时回想起初次相逢之地,频频梦见那以琉璃装饰的佛像和佛寺。

注释
五月六日:该诗朱注本为“五月十五”,各本均作“五月六日”。彻师:僧彻。《旧唐书·李蔚列传》:“懿宗……以旃檀为二高座,赐安国寺僧彻。”
紫阁:紫阁峰在终南山四皓祠之西,酃县东南三十里。
问讯:《法华经》:“诸佛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中元年(847年)五月于桂州所作。《郑亚事迹考述》一文考证了李商隐大中元年(847年)五月九日随郑亚到达桂州,诗系商隐到桂州的第六天忆京华佛门师友的作品。桂州任职期间,诗人内心总感烦郁,因而常思乡忆旧,此篇是回忆往岁秋间与僧彻同宿清凉地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愁情。

参考资料:完善

1、 周建国编选,李商隐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163-165页

赏析

  首联即先叙昔日共宿。二联以景寓情。败叶凋零纷落,亡蝉下坠,一只孤鸟栖于寒枝之上,都是诗人异乡漂泊遭遇不顺的写照。颈联写漂泊之远和与彻师分开时间之长,以数字入诗,自然流走。尾联与首联呼应,写出诗人之所以频梦故地,是因为现在身滞炎荒,极不适应,不由得回想起当年同宿清凉地面的舒适往事。以“炎方”与“碧琉璃”初地对照,热凉之别极为分明,诗人思乡之情深也溢于言表。

  唐武宗会昌灭佛之举对佛教徒有很大打击。据日本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会昌五年三月十五日,圆仁等被迫离长安回国。当时高僧知玄“今潜来,裹头隐在杨卿宅里。令童子清凉将书来,书中有潜别之言,甚悲惨矣”。前半部分回忆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谓自己曾与僧彻于紫阁峰相会,于丹岩下之佛寺同宿。颔联谓自己于飘零中遇见彻师,如堕蝉得落叶的庇护,如栖鸟得一寒枝栖身。颈联谓自己远行桂管,离别彻 师多年,未能问讯。尾联谓己身处炎方,可是经常回忆丹岩佛寺,向往佛门清净之地。这首诗结构紧凑,题无剩义,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愁情。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603篇诗文 ► 85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洛阳陌

李白 李白〔唐代〕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板桥晓别

李商隐 李商隐〔唐代〕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