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虎丘一片苍茫,过去吴王称霸的业绩传扬千古,而今也只是山色阴阴,遗迹难辨了。
姑苏城外,月影斜照,城内歌舞楼台笛声幽扬,天涯万里,砧声阵阵,夜色迷蒙,心中泛起思乡之情。
南国与敌浴血战斗的抗清战士,在这样的夜晚,想起家乡也会潸然泪下;严冬将临之时,战士的妻子正拿着剪刀在裁制冬装。
只要能完成复仇大业,我愿意像伍子胥那样鼓腹吹萧。但是想想自己的处境,复仇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心中一片凄凉。
注释
虎丘:虎丘遗迹。
阴阴:幽暗的样子。
一夜砧:一整夜(没有停歇)的捣衣声。
砧:捣衣声。
此诗作于顺治十年(1653年),时南明桂王及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正在进行,作者出游闽浙赣等省,一方面为了避难,一方面想与郑成功、张煌言等联系共同抗清。诗人由杭州抵苏州,在游览苏州著名古迹虎丘时,即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首联,从写景点地。说苏州虎丘的山色,到来只见到“阴阴”一片;旧时吴国的“霸业”,已经消亡,所谓“虎迹”,也已旷远迷茫,成为历史梦影,无可觅求。点地之外,又借吊古以伤明亡及明亡后的南方形势不振、气象萧然。这联写实,但联系史事,已实中有虚,表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以下各联,景事情结合,有对当前的实写,有对远处的想象,更是虚实结合,主要表现在空间跨度上。
第二、三联由虎丘拓展到苏州,到整个南方地区,兼写人心和国事,范围、意境,大大加广加深。“万里天涯一夜砧”,说万里天涯,在“一夜”之间,到处都可以听到“砧”声响动。古时秋风一起,妇女们在“砧”上捣布,准备为家人缝制新衣,其“砧”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肠断江南春思,黏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