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虎丘一片苍茫,过去吴王称霸的业绩传扬千古,而今也只是山色阴阴,遗迹难辨了。
姑苏城外,月影斜照,城内歌舞楼台笛声幽扬,天涯万里,砧声阵阵,夜色迷蒙,心中泛起思乡之情。
南国与敌浴血战斗的抗清战士,在这样的夜晚,想起家乡也会潸然泪下;严冬将临之时,战士的妻子正拿着剪刀在裁制冬装。
只要能完成复仇大业,我愿意像伍子胥那样鼓腹吹萧。但是想想自己的处境,复仇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心中一片凄凉。
注释
虎丘:虎丘遗迹。
阴阴:幽暗的样子。
一夜砧:一整夜(没有停歇)的捣衣声。
砧:捣衣声。
此诗作于顺治十年(1653年),时南明桂王及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正在进行,作者出游闽浙赣等省,一方面为了避难,一方面想与郑成功、张煌言等联系共同抗清。诗人由杭州抵苏州,在游览苏州著名古迹虎丘时,即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首联,从写景点地。说苏州虎丘的山色,到来只见到“阴阴”一片;旧时吴国的“霸业”,已经消亡,所谓“虎迹”,也已旷远迷茫,成为历史梦影,无可觅求。点地之外,又借吊古以伤明亡及明亡后的南方形势不振、气象萧然。这联写实,但联系史事,已实中有虚,表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以下各联,景事情结合,有对当前的实写,有对远处的想象,更是虚实结合,主要表现在空间跨度上。
第二、三联由虎丘拓展到苏州,到整个南方地区,兼写人心和国事,范围、意境,大大加广加深。“万里天涯一夜砧”,说万里天涯,在“一夜”之间,到处都可以听到“砧”声响动。古时秋风一起,妇女们在“砧”上捣布,准备为家人缝制新衣,其“砧”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