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
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欱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荐饥,民强半饿死。壬午道梗,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译文
西湖的香客市场,于花朝节开始,到端午节结束。山东来普陀山进香的香客一天就到了,嘉兴湖州来天竺寺进香的香客也一天就到了,来的香客与西湖的人一起做买卖,所以叫香市。
来西湖进香的人,无论在哪里做买卖,都不如在昭庆寺集中。这里的买卖天天不断,走廊上从早到晚都摆着摊位。各种各样的商品都有,从古董到外洋珍奇,应有尽有。到香客的市场更是热闹,上下甬道、左右池边、寺门内外都是摊位和场地。摊位连绵不断,有屋的就摆摊,没有屋的就摆场,场外又有棚,棚外又有摊。各种各样的货物都有,如胭脂发针耳环、牙尺剪刀,甚至经典木鱼、孩儿玩具之类,都汇集在这里。
在这春暖
据范祖述《杭俗遗闻》“天竺香市”条载,每逢二月十九观音圣诞,信徒甚重。当日去者,自城门至山门十五里中,挨肩擦背,何止万万。其盛况可见一斑。如此大的排场,自然也形成了一个极大的消费机会。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四“香市”条云,西湖昭庆寺山门前,两廊设市,卖木鱼、花篮、耍货、梳具等物,皆寺僧作以售利者也。每逢香市,此地妇女填集如云。作者历经西湖香市的兴衰,有感于此,创作了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完善
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四段。文章追记了明亡以前西湖香市的热闹场面,叙述了香市衰歇的原因,描绘了杭州悲惨的现状,抨击了官府的腐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全文记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描绘生动细致,具体形象。语言优美,文笔清越。文中三四两段是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对比鲜明,一盛一衰,一乐一悲,揭露深刻,讽刺尖锐,于写景抒情中寄寓兴亡的感慨。
文章的第一段写香市的起讫时间和各方的来客。
第二段先解释“香市”,接着便缩小范围,叙述昭庆寺的香市。因为这里是香市的典型。市场上的物品名目繁多,各种各样,有古董珍奇,有妇女用品,有经典木鱼,有孩儿玩具,古今中外,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