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
薛逢〔唐代〕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
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香料。
远远看见,正殿闪动人影启开珠帘;看见短袍绣裤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注释
十二楼:指一清早宫人就在梳妆以待幸。
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
水滴铜龙昼漏长: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
袍袴宫人:指穿着衣袴的宫女。
评析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武宗会昌(841-846)年间。作者进士及第,得宰相崔铉之助,不久由地方调任京城,此后一路高升。期间接触了宫廷人士,得以了解到宫中生活,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简析
《宫词》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宫怨诗描述了宫妃从早到晚盼望君王临幸的情景,表现了她们望幸不得的哀怨之情。首联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领联描写宫中环境;颈联进一步描写宫妃们刻意打扮的情形;尾联写她们窥见下级宫女正在打扫正殿御床而希望落空。此诗心理描写细腻真切,通过环境的描写演染凑凉气氛,生动形象。
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96篇诗文 ► 18条名句
写情
李益〔唐代〕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观刈麦
白居易〔唐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端午日
殷尧藩〔唐代〕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