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仿佛见到了他的身影。梦醒后满腔幽恨,放下酒杯,想要唱歌却又止住。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夏天在北窗前高卧乘凉,秋天在东篱旁自醉自醒。你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
我深信这位先哲并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气,凛然如生。我们虽然相隔古今却心事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即使今后我难免出来做官,但荣华富贵已无味可品。为什么隐居东山的谢安又要出仕?人们都说这是为了世间苍生。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
渊明:即东晋诗人
词之上片开篇便道:“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此句法颇具匠心,别具一格。陶渊明与作者,本属志趣迥异、性格殊途之人,然作者却言二人已神交已久,梦中得以相见。这般表述,于寻常读者而言,难免心生突兀、惊诧之感,却也正因如此,在读者心间镌刻下深刻印记,引人反复咀嚼玩味。“老来”二字,尤为精妙,它特指作者年少之时,或驰骋疆场、驱马扬鞭,或运筹帷幄、筹划抗金大计,彼时一心收复故土,与那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陶渊明自是无缘相见;直至暮年,遭受压抑排挤、壮志难酬之际,方才有机会与渊明“相识”。此开篇之语,于读者而言,初觉意外,细思之下却又觉顺理成章。而作者以平和之态娓娓道来,更添几分深沉厚重之感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是一首赞扬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词作。上片先写词人梦见陶渊明,极写对他的思慕景仰之情。接写他的高风亮节,耻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里。再写其隐居田园,亦非浑身静穆,此中应别有深意;下片换头两句称颂陶渊明精神永存,富有生气;继写与之心境相通,当为异代知音;最后抒怀明志,宁田园而终也不同流合污,即便出山再仕也志在为民,并不求个人荣华。全词将叙述、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朴实厚重,格调恬淡清和,在辛词中别具一格。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30篇诗文 ► 1695条名句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