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后见形诗
 佚名〔未知〕
佚名〔未知〕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留在别国不是我的意愿,他国的烦劳远多于清闲。
在千万里的惊涛骇浪中,没想到竟然还能见到钟山。
注释
无:竟然;也可不翻译。
异国:这里指自己覆灭的国家。
殊:不同或超过。
 
 
赏析
 
 
  让我格外关注的是 “钟山” 一词。后主对 “钟山” 怀有特殊情感,曾自号钟隐、钟山隐者。对他而言,“钟山” 象征着出世、隐居与清逸。因此结合全诗来看,“钟山” 并非实指某座山,而是虚指一种生活状态。“无乃见钟山” 并非说见不到钟山本身,而是说难以维系当下这种近似隐居的闲适生活。这首诗的核心主旨应当是,后主不愿去做某件事,理由是那件事对应的环境恶劣,会让他无法维持眼下的清逸闲散。
  他提及 “不想去”,说明他仍有选择的空间;而他给出的 “不想去” 的理由,“不能这么安逸”,则表明他当下的生活状态颇为安逸舒适。若这首诗是亡国前后所作,前往汴京与否,岂是他能自主选择的?他当时
 
 
简析
 
 
  《亡后见形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开篇明志,直言自己并不向往异国的繁华与新奇,他更珍视的是内心的清闲与宁静;后两句则将视角从内心转向外界,以壮阔的自然景象来映衬内心的情感,“钟山”一词是虚指,无乃见钟山并非说见不到钟山,而是说无法继续目前这种类似隐居的闲逸状态。这首诗表明,诗人现在正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很舒服满足,不想放弃这种生活去过另外一种类似于“惊涛骇浪”般的,有别于现在的生活。
 
 
鉴真东渡日本
 佚名〔未知〕
佚名〔未知〕
  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载,竟至日,翌年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欧阳询揣摩古碑
 佚名〔未知〕
佚名〔未知〕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艳歌何尝行
 佚名〔未知〕
佚名〔未知〕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
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
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
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
躇踌顾群侣,泪落纵横垂。
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
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
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
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
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