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道一师兰若宿
王维〔唐代〕
一公栖太白,高顶出风烟。
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
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
鸟来远语法,客去更安禅。
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
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
岂唯暂留宿,服事将穷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位高僧在太白峰修行,峰顶高耸入云,云烟缭绕。
静谧的气息弥漫于山壑之间,佛法功德的花雨偏聚集在此峰之上。
他的行迹因为心无邪念而隐蔽,名声因为树立教派、弘扬佛法而得以传播。
鸟儿飞过的时候他在讲说佛法,客人离开之后他便静坐入定。
白天漫步于松林小径的尽头,晚上在寺庙边寻觅住宿。
幽静的内室隐藏在深深的竹林中,清净的夜晚里,他聆听遥远的泉水声。
过去只是听闻这位名声如云霞般高处的人物,如今却亲自来到我的床前。
我渴望的不仅仅是暂时的留宿,而是希望能够毕生服侍佛祖。
注释
太白:山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当作于王维晚年时期。王维晚年热衷于颂禅,对于佛教有着真实的敬意。此时他倾心佛法,在拜访高僧时创作此诗,希望这位高僧能够指点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完善
1、
张 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241-243
赏析
此诗首句点出高僧居于名山峻岭之上,“高顶出风烟”既写山峰高耸入云,又暗含瞻仰高僧仙风道骨之意。三、四两句以“梵流”与“花雨”,将禅意佛心染遍名山峻岭。同时,诗人心中敬畏佛法,诵念勤修,心中有佛法,则处处是佛法,山峰山壑无能例外者。第五至第八句描写高僧的修行境界。高僧普度众生,惠及禅客与禽鸟,而无论鸟之飞来与飞去,与客之到访与离开,高僧只是一味语法安禅,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既然禽鸟也受到了高僧的开示,这岂不是说,诗人所投宿的这处禅院处处通灵,故而接下来四句描绘院落的清幽,虽然不再直接用佛教的典故,但已然处处遍染禅机。尾章,诗人再次吐露对修习佛法的诚心。“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传神地写出了
简析
《投道一师兰若宿》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首句点出高僧居于名山峻岭之上;三四两句将禅意佛心染遍名山峻岭;第五至第八句描写高僧的修行境界;接下来四句描绘院落的清幽,最后吐露对修习佛法的诚心。全诗写景清幽,极富禅意,写出诗人能够得以拜见高僧的欢愉之情,希望自己也能够早日到达“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境界。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14篇诗文 ► 879条名句
清明二首
杜甫〔唐代〕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唐代〕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