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梦中登高远眺,草木凋零的景象牵动情思,空寂山岩间寒香已随风散尽。落叶褪去朱红颜色,本想效仿红叶题诗的雅事,却因秋意萧索难以下笔。当眼前的夕阳下去,再过一宵就到了重阳佳节。我们还是趁现在西风还没有肆虐的大好季节中,痛快地游玩吧。让我们趁着黄昏时刻,再去看看那些被秋风秋雨洗濯过的秋景,并在那浅水池畔顾影自怜吧。
暗自回想年少时在京都临安的岁月,与三五知己一起游玩湖光山色,多少次传杯祭酹杜工部,又多少次献上菊花招陶渊明之魂啊。如今漂泊江湖身已老,心却随着南飞雁阵飘向故乡。有谁能为我重新整理乌纱帽?唯有风林摇曳,新月如纤纤玉钩映照林间。更漏声起,惊醒了我的幻梦,见室外
淳祐三年(1243年)癸卯春, 吴文英四十四岁,在苏州初识沈义父,与之讲论词法。《乐府指迷》:“癸卯识梦窗,暇日相与倡酬,率多填词,因讲论作词之法,然后知词之作难于诗: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殊可视为吴词家法。梦窗与沈时斋唱和之作,有《江南好·行锦归来》、《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声声慢·凭高入梦》,皆无系年。这是一首和友人沈时斋重阳节登高的词,词中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慨,身世、家国之悲。
“凭高入梦,摇落关情,寒香吹尽空岩”这一韵,描绘的是词人在梦中登高的情景,紧扣词题。实际上,词人并未真正登高,而是应和沈时斋八日登高所作之韵,从而引发了一场梦游关山的奇遇。一个“梦”字,便为上片奠定了虚幻缥缈的基调。由于沈时斋已先有词作,词人若想与之唱和,必须另辟蹊径,因此他选择了从梦幻入手。重阳节,乃农历九月初九,古有登高之俗。曹丕在《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亦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九日》诗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
《声声慢·和沈时斋八日登高韵》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上片亦真亦幻记述登高印象;下片抒发不甘心“身老江湖”,却又无能为力的慨叹。此词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记述词人重阳前登高的印象,并追忆词人年轻时的生活,蕴含着思乡之情。“残山”、“剩水”等感恨,既表示对北中国沦陷的凭吊,又写出南宋面临危亡的严酷现实。可以看出吴文英生当南宋危亡之际,对时事对国运所怀的隐忧,说明词人并不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