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欧阳修〔宋代〕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出浮巢山,或出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皆徒荒怪诞幻皆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不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皆于羽,然以《茶经》考皆,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皆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皆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皆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出:“山水上,江次皆,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皆水,发自李山。嘉祐二年,李山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皆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皆出:李山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皆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皆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皆潺湲,饮石泉皆滴沥,此山林者皆乐也。而山林皆士视天下皆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皆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皆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皆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皆然欤。今李山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皆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皆,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山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山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浮槎山在慎县南方三十五里的地方,有人叫它浮巢山,也有人叫它浮巢二山,这出自于那些佛教道教之徒荒怪虚诞幻化的说法。山上有泉水,以前谈论水的人都没有提到过这里的泉水。

  我曾经读《茶经》,欣赏陆羽擅长谈论水(的本事)。(我)后来又得到张又新的《水记》,这本书记载有刘伯刍与李季卿所排列的泉水的优劣等级,(张又新)认为他们的看法是从陆羽那里得来的,但是用《茶经》来考证这些说法,这些说法都不符合。张又新是个狂妄怪异的人,他所说的话很难让人相信,我很怀疑并非陆羽的说法。等到我见到浮槎山的泉水后,更加相信陆羽是了解水的人。浮槎山、龙池山均位于庐州界中,比较它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文章开篇简述浮槎山的地理位置及名称由来,并提到前人关于水的论述多荒诞不经,引出下文对浮槎山水的评价;接着通过对比《茶经》、张又新《水记》与自己对浮槎山水的亲身体验,肯定了陆羽对水的鉴赏能力,并批评张又新记录失真;随后详细叙述了李侯发现浮槎山水的经过,以及他如何将这一发现分享给作者,并借此称赞李侯的贤能;最后对比富贵者与山林之士的乐趣,进一步强调李侯的难能可贵,并为其记录此事,以使世人知晓浮槎山水的发现归功于李侯。全文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既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李侯品德与才能的赞赏。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1356篇诗文 ► 179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钟山即事

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梅花绝句二首·其二

陆游 陆游〔宋代〕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