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三首
许浑〔唐代〕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
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萝叶间吹起了西风。
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花草之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
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
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涌起。
一片落叶飘落在门前台阶上,身处淮南的我,已生出悲秋之情。
空望着青天期盼仕途,却虚度了时光,与归隐相关的约定,也还遥远无期。
年纪渐老,确实像司马相如那样常受消渴症困扰,家境贫寒,也像东方朔那般常担忧挨饿。
竺道生和庄子这样的贤士,哪里能找到,做我的师长呢?
北方蓟州的大雁还远未飞来,
创作背景
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表现作者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臣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写下这三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冯宇主.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5月:第538页
赏析
其一
《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象一动一静
简析
《早秋三首》是一组五言律诗。第一首诗先写早秋的景物,而后引发诗人身世飘零、身不由己及仕途无路的感慨;第二首诗是诗人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卜,表现对自己前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要归隐,而又不甘心;第三首诗表现出一种类似“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的旷达态度,从而结束全篇。
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497篇诗文 ► 70条名句
无题·八岁偷照镜
李商隐〔唐代〕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