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六
陶渊明〔魏晋〕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逍遥无皋之山上,远远望见木扶桑。
巨大树枝百万丈,纷披正把旸谷挡。
羲和服侍丹池旁,天天为日沐浴忙。
一旦太阳升上天,何方阴暗不照亮!
注释
芜皋:即无皋,传说中的山系名。
沓然:遥远的样子。扶木:即榑(fú)木,亦作扶桑或榑桑。
洪柯:大树枝。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森散:枝叶舒展四布的样子。旸(yáng)谷:同“汤(yáng)谷”,日所从出处。
灵人:指羲和,神话传说中太阳的母亲。
神景:指太阳。景:日光。
何幽不见烛:什么阴暗的地方不被照亮。
创作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尚有争议。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或四年(408),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而邓小军认为这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孟二冬则说这组诗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此诗为组诗第六首。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简析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六》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吟咏日出之处和太阳的光辉,借“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寄托对光明的向往,盖叹晋宋易代,盛世君臣不复存在。这首诗或是表达了祝愿国家中兴的宏大主题,抑或表达了诗人对太阳这大自然神奇骄子的无限热爱、甚至崇拜之情。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7篇诗文 ► 1325条名句
三国志·王连
陈寿〔魏晋〕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疡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合欢诗五首·其二
杨方〔魏晋〕
磁石招长针,阳燧下炎烟。
宫商声相合,心同自相亲。
我情与子合,亦如影追身。
寝共织成被,絮用同功绵。
暑摇比翼扇,寒坐并肩毡。
子笑我必哂,子戚我无欢。
来与子共迹,去与子同尘。
齐彼蛩蛩兽,举动不相捐。
惟愿长无别,合形作一身。
生有同室好,死成并棺民。
徐氏自言至,我情不可陈。
游斜川
陶渊明〔魏晋〕
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