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商山上能够一览无余地俯瞰着楚邓的广袤大地,那里翠色重重,树木繁茂。
沿着驿道前行,路边的喷泉飞溅,深邃的关门染上了一抹落日余晖。
野花绽放在古老的城楼上,旅客行进的声音在幽静的树林中回响。
春天雨水多,浸润了木板房的屋顶,山中的城池在白天也变得阴沉起来。
丹峦仙泉通着前往虢略的路,白羽之地紧邻险峻的荆山。
如果你有幸见到西山的爽气,应该能够了解夏黄公、绮里季的高洁之心。
注释
李太守:名字不详。
上洛:唐代郡名,大致在今陕西省商县。
商山:山名。在今陕西省商县东。亦名商岭、商阪、地
这首诗是王维为李太守赴任上洛郡送行时创作的。上洛原名商州,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上洛郡。据此可推知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之后。
参考资料:完善
此诗通篇叙述旅途景色,而且紧扣上洛郡的历史渊源、地方地理特色与民风民俗展开,“商山包楚邓”“山城昼欲阴”“白羽抵荆岑”“若见西山爽”,说明上洛郡是山城,地势险要。历史上商洛道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其他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也因此在历史上成为兵家争斗之地(“商山包楚邓”“野花开古戍”“丹泉通虢略”)。据《地理志》载,山地多林木的居民喜欢建板屋,“板屋春多雨”一句,贴合当时当地民情。诗歌对内容素材的选择,贴合送太守赴任上洛郡的主题需要。诗歌对于山景的描写,自然隽秀,“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四句,如将深山景致画出,情景相适,可以说是浑成醇雅之作。
参考资料:完善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国之理 一作:思国之治;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一作: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凡百 一作:凡昔;胡越 一作:吴越)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 一作:惧谗邪;弘兹 一作:宏兹;在君 一作: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