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过樊城,南渡汉江曲。汉江远自嶓冢来,遥望真如鸭头绿。
江干楼堞何峥嵘,壮哉快睹襄阳城。少日常思一游览,今朝始遂来经行。
经行处处多遗迹,满目苍然悲思集。后人游似前人游,古人忆是今人忆。
郁郁岘山翠,遥遥鹿门深。残碑人堕羊祜泪,隐居谁识庞公心。
庞公一去已千古,尚有清风洒寰宇。茂林鸟宿鱼潜渊,区区刘表焉能取。
城南习家池,池水清涟漪。当日山翁酩酊醉,风流未许他人知。
更寻王粲宅,留井岘山麓。铜瓶无复汲深寒,蔓草空馀覆幽绿。
悠悠往事难具陈,高名尚有隆中人。师出二表鬼神泣,图成八阵风雨频。
乃知襄樊士风好,由来英达何草草。汉水东流岘首高,秪因配此名不了。
方今明圣坐垂旒,百年礼乐登虞周。仁恩已满天地大,王化久浃江汉流。
江汉游女心如结,士习诗书仰先烈。乌台使者来作歌,期与国风传不歇。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1322篇诗文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