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二疏
陶渊明〔魏晋〕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
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
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
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注释
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大致有两说:一说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一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陶渊明五十岁。
参考资料:完善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28-231
赏析
此诗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的六句,为作者对二疏实现“功成者自去”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是继之的八句,是作者根据史实描写二疏辞官回到乡里的场面;第三部分开头八句笔法一转,描写二疏归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们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请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接着告诫亲族不要过分关注钱财之事,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作结。
此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大有意味。诗的写法基本是敷衍史传,这本是咏史诗的老传统,自班固《咏史》以下,作品指不胜屈,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在于“据事直书,而寄托之意自见”。当然,陶渊明也有自己的选择和重点,
简析
《咏二疏》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二疏实现功成身退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描写二疏辞官回乡的场面;第三部分描写二疏归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请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作结。诗中吟咏了西汉宣帝时以“知足”为宗旨而急流勇退的疏广与疏受叔侄二人,讴歌二疏立功不居、功成身退、有金不私的贤达事迹。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7篇诗文 ► 1325条名句
董遇三余读书
《魏略》〔魏晋〕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蜜中鼠屎案
《三国志》〔魏晋〕
孙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至宫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屎。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侍中刁玄、张邠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推尽。”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