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杨梅树生长在越地的溪湾畔,梅雨季节后树上成熟的杨梅就像片片红云。杭妾死后已葬在西泠桥边,如今我也已经是年老力衰,但却仍旧羁旅在杭城中。难得越中故人将那似女子粉泪凝结成的一颗颗紫红色如粟粒团成的圆球形的杨梅,特地托人带到了临安送给我。
杨梅入口后别有风味,甜中略带着酸味,吃着吃着,不由想起眉山的苏轼也是老景凄惨。夜色昏昏时,在我住宿的小楼外面,楝树正盛开着淡紫色的花。在小楼中以杨梅就酒,醉眼朦胧中,仿佛看到杨梅汁沾染在衫袖上,不由得又回想起:过去杭妾在时,她醉后撒娇吐过来的花茸迹,也是留在这衫袖之上,遗迹隐然。
注释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
“绿树”二句,点明杨梅产地与物候特征。越地溪湾畔,杨梅树蓊郁成荫;梅雨初霁时,累累果实如红云缀满枝头,在夏日的熏风中渐渐成熟。“西陵”三句,扣合词题“赠杨梅”之旨。此处“西陵”借指杭州西泠桥是词人杭妾葬身之处,亦暗用李贺“西陵下,风吹雨”诗意。词人自述:杭妾长眠西泠桥畔,而己身虽年衰力竭,仍羁旅杭城。幸好有越中故旧,将那凝结着女子粉泪般紫红粟粒的杨梅,托人辗转送至临安。感怀这份情谊,于是作此词赠答。
“别味”二句,由品杨梅引出对东坡居士的追怀。眉山苏轼贬谪岭南时,曾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之句。此刻杨梅入口,甜中带酸的滋味,令词人想起同样沦落天涯的东坡:虽
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戏效荆公作。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