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大麦行

杜甫 杜甫〔唐代〕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镰刀。
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注释
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言寇掠范围之广。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鲍照诗:“腰镰刈葵藿。”这一句中,自具问答,上四字问,下三字作答。
托身:寄身;安身。

参考资料:完善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4-185

创作背景

  杜甫因战乱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岁暮来到成都,没想到蜀中社会亦不安宁。史书对吐蕃等这年侵扰陇蜀的时间记载不详,而从杜甫写的这首诗来看,当在夏收五月间。当时正是麦熟时节,吐蕃、党项、奴刺等的贵族统治者即武装其部族前来抢收。当地农民们辛辛苦苦地从初冬忙到初夏,劳动所得的果实被一抢而空。他们不但掠夺农作物和财产,还掠掳丁壮,侮辱妇女。这就使人民落到了难于生存地步。但是,由于抽调兵力全力对付安史叛军,当地驻防唐军既少,又疲于奔命,不能保护人民。当时,杜甫在成都尹、东西川节度使武幕中任参谋,比较了解情况,有感于此,便写了这首可补史书不足的《大麦行》。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炎.杜甫《大麦行》赏析.惠州学院学报,1991(01)

赏析

  此诗的开头两句很像汉桓帝时的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一下子即描绘出一幅农村荒生的悲惨图景,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唐代的社会面貌,其概括力是很强的。首句“大麦千枯小麦黄”典型地勾勒出当时农村一片荒凉的景象,显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境况。“妇又行泣”,反映了当地妇女所受凌辱之痛。“夫走藏”,反映了当地男人不堪掳掠之苦。问题是谁给人民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诗人紧接着便正面地作了交代:“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这两人以感叹惊讶的语气说:在这东至集壁西梁大地区中,试问谁在收割麦子呢?还不是外来的胡人和羌人!此句言寇掳掠范围之广,充满着对敌寇的仇恨。诗人抓住“腰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大麦行》是一篇短小的七言歌行。此诗通过写胡羌统治者武装其部族来抢收粮食之事,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百姓的深切同情。全诗不用藻饰,全用白描,短小精悍、语浅情浓,将诗人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情感,毫不牵强地寓于叙事之中,亦深层次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朝政的失望之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 272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赏牡丹

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宫春怨

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隐者一绝

杜牧 杜牧〔唐代〕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