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
王守仁〔明代〕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生往往只是一种自己的念想,世间没有灵丹妙药可以供给。
访遍名山大川,历经悠悠岁月,两鬓生出丝丝白发也无济于事。
微贱的身躯一旦被私念所系,偏离(致良知的)大道就越来越远了。
中年之后内心忽然有了觉悟,返老还童的灵丹就在这里。
不用炉也不用鼎来炼丹,也无须来算坎卦、算离卦。
(致良知)本来就不必考究开始和结束,难道它还有死生期?
那些游荡江湖的方术之士多么可笑,他们诡异的言论反而增加了人们的猜疑。
许多寿星,缘由各不相同,其实难以找到相同的途径。
内心蕴涵着宇宙间的乾坤变化,还需要另外寻求解除
简析
《长生》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说诗人起初渴望长生,但苦于缺乏仙药和秘方,于是遍访名山。岁月流逝,鬓发渐白,却始终未能得道;中年时,他忽然有所觉悟,意识到真正的“九还”其实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诗中还对那些四处游历、诡辞多疑的方士以及困于多歧之路的老人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这首诗从对长生的追求写到觉悟后的超越,强调“乾坤宇宙皆由我心主宰”的心学观念。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588篇诗文 ► 250条名句
西湖游记二则
袁宏道〔明代〕
(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兄弟争雁
刘元卿〔明代〕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二人争之不已,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荒村
于谦〔明代〕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