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赋
徐陵〔南北朝〕
飞飞兮海滨,去去兮迎春。炎皇之季女,织素之佳人。未若宋王之小史,含情而死。忆少妇之生离,恨新婚之无子。既交颈于千年,亦相随于万里。山鸡映水那自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合会,无胜比翼两鸳鸯。观其哢吭浮沈,轻躯瀺灂。拂荇戏而波散,排荷翻而水落。特讶鸳鸯鸟,长情真可念。许处胜人多,何时肯相厌。闻道鸳鸯一鸟名,教人如有逐春情。不见临邛卓家女,只为琴中作许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振翅飞呀飞,一直抵达海滨,不辞万里之遥,只为前去迎春。即便曾随炎帝成仙的少女,或是精于织素的巧手佳人,都不及那含情而终、化作鸳鸯的宋王小史之妻。可叹那贤淑的妇人,生前竟遭离弃,惋惜那新婚燕尔的伴侣,终究未能得子。唯有鸳鸯,不仅能耳鬓厮磨相守千年,更能相亲相伴追随万里。山鸡映水,徒留孤影,孤鸾照镜,难觅成双。纵使天下有长相厮守的美事,也不及这比翼齐飞的一双鸳鸯。你看它们,鸣声相和,随波浮沉,轻游浅戏,时隐时现。拨弄荇草,惹得清波荡漾,触动荷叶,引得水珠滚落。这般鸳鸯,实在令人惊叹——它们的绵绵深情,真叫人深深念慕。这份情意远胜世人多倍,无论何时都不会彼此厌弃!单是听闻“
创作背景
《鸳鸯赋》是徐陵仕梁时的作品,当作于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之前。徐陵自十五岁入萧纲幕府,在梁朝主要在萧纲身边过着比较平静的文土生活。此赋乃是萧纲为太子时,诸人与他唱和之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田久增.徐陵文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16
2、
穆克宏.徐陵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7(2):1-7
赏析
《鸳鸯赋》是一篇咏赞鸳鸯的咏物小赋,艺术表达精巧,情感真挚动人。
开篇以“飞飞”二字摹写羽翼振翅之声,“去去”二字勾勒双鸟比翼远飞之态,如镜头掠影:翅声刚入耳,循声望去,双鸟已在远方。起笔突兀,收束迅疾,却留余韵——仅借这“序幕”露出鸳鸯的轮廓,引着下文细细铺陈。
作者巧妙化用两则传说,实则暗颂鸳鸯。炎皇季女、织素佳人都是用情至专的形象,可“未若”宋王小史夫妇:生前相亲相爱,死后化作鸳鸯“晨夕交颈”,让爱情得以永恒;又引入焦仲卿妻的故事,用意与前者一致。这般“活”用传说的妙处在于:字面上全是写人,人却与鸳鸯紧密相连,鸳鸯本是由人幻化而成,写人便是在颂鸳
简析
《鸳鸯赋》是一篇诗化的咏物宫体赋。此赋前半篇连用数典写人不能成双,后半篇则是对鸳鸯比翼的歌颂。全赋语言精工,华美铺排,悱恻动情,真挚感人,用事巧妙,呼应别致,热情洋溢地挥洒出作者的赞美、讴歌之情。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 50篇诗文 ► 1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