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李煜〔五代〕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事变幻莫测,就像那飘动的蓬草,最终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这就是天意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我在池苑楼台,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我禁不住泪流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注释
转烛:风吹烛火。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之句。
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
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
赏析
词的上片自“人生如梦”起笔,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既觉人生如梦,便似乎唯有在梦中方能重返故土,重温往昔欢愉。然而,当试图寻觅往昔的痕迹时,却只见物换星移,人事已非,唯余满腔怅恨,无从消解。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待月池台”既是眼前实景,亦是心中幻境,词人之心犹如那静候明月的池台,思而不得,唯有空叹流水逝去,一个“空”字,深刻揭示了词人内心的孤
简析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是一首描写怅恨无依、登临感怀之情的词作。词的上片将残酷现实与美好怀想结合起来写,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烘托出词人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极精简又极沉痛地抒写词人亡国后悔恨、自责的复杂心境。全词情调低沉,婉转凄切,至真至到,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71篇诗文 ► 260条名句
小重山·春入神京万木芳
和凝〔五代〕
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莺语滑,蝶飞狂。晓花擎露妒啼妆,红日永,风和百花香。
烟锁柳丝长,御沟澄碧水,转池塘。时时微雨洗风光,天衢远,到处引笙篁。
萧颖士傲物自侮
王定保〔五代〕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责之,其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
河传·太平天子
孙光宪〔五代〕
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倚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
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