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赋
白居易〔唐代〕
赋者古诗之流也。始草创于荀宋,渐恢张于贾马。冰生乎水,初变本于典坟;青出于蓝,复增华于风雅。而后谐四声,祛八病,信斯文之美者。我国家恐文道浸衰,颂声凌迟。乃举多士,命有司。酌遗风于三代,明变雅于一时。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四始尽在,六义无遗。是谓艺文之敬策,述作之元龟。观夫义类错综,词采舒布。文谐宫律,言中章句。华而不艳,美而有度。雅音浏亮,必先体物以成章;逸思飘飖,不独登高而能赋。其工者,究笔精,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于寰海,增纸价于京师。则《长杨》《羽猎》之徒,胡为比也;《景福》《灵光》之作,未足多之。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绘素,铿若钟鼓。郁郁哉溢目之黼黻,洋洋乎盈耳之韶濩。信可以凌轹风骚,超轶今古者也。今吾君网罗六艺,淘汰九流。微才无忽,片善是求。况赋者雅之列,颂之俦。可以润色鸿业,可以发挥皇猷,客有自谓握灵蛇之珠者,岂可弃之而不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赋乃古诗的分支。起初发轫于荀子、宋玉,后在贾谊、司马相如手中渐至兴盛。冰由水出,赋最初在典籍之上衍生变化;青出于蓝,赋在文采上更超越国风、二雅。后来又调和四声,革除八病,这种文体已然真正趋于完善。本朝担忧作文之道衰颓、雅颂之声断绝,于是推举众多贤能,命主管官吏吸纳夏商周三代留存的风尚,辨明国政衰颓时产生的篇章,尽数取其名目,称之为赋。虽兼采各类赋体,终究未越出《诗》的范畴,四始尽在其中,六义也无遗漏,这实在是艺文之中的精粹之作,著述里可供效仿的典籍。其义类错杂交织,辞藻舒展铺陈,文辞合于宫律,言辞与章句相合,华美而不浮靡,俊逸而有规矩。正声明朗清越,必定以具体状物为先
创作背景
《赋赋》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以前,是继西晋陆机《文赋》以后以赋写成的又一文学理论作品,是在唐代新乐府运动背景下创作的、体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主张的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完善
1、
高萍萍.白居易的赋及其赋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3-19
简析
这篇文章论述了赋的起源与发展,认为赋是古诗之流,并对律赋的辞藻、文风进行探讨,主张“华而不艳,美而有度”,强调“立意为先,能文为主”。此赋论点鲜明,结构完整,句式灵动,音律和谐,既有律赋之味,亦兼古体之风,对后世的辞赋创作和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赏析
《赋赋》这篇作品以赋体论述赋学,是作者对自身以往辞赋创作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梳理。文中论及赋的起源、声律、句式、词汇及社会功用等多个方面,对后世辞赋的创作与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文章开篇论述了“赋”这一文体的起源与演变,提出“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观点,认为赋与诗的关联在于“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四始尽在,六义无遗”。白居易为赋确立了正统地位,其成就青出于蓝;作为古诗之流的赋,自秦汉大赋逐渐演变为以骈俪为特征的体式,他同时也认可了唐代以律赋选拔人才的合理性。在创作理念上,他着重倡导“立意为先”,即在律赋创作中,需以儒家文学观念对所论事物加以提炼。其次,他认同“能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990篇诗文 ► 1876条名句
送僧归日本
钱起〔唐代〕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又呈吴郎
杜甫〔唐代〕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