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旧居
陶渊明〔魏晋〕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昔年居上京,别去六载屡思归。
今日重归旧居地,凄然悲绪满心怀。
东西街巷依旧貌,数间房舍已倾颓。
故居周遭皆访遍,邻里耆老少遗存。
缓步寻踪旧时迹,某处牵我旧情依。
百年不过浮世影,寒来暑往岁华催。
常恐此生至穷途,身虽未老力先颓。
抛却相思无尽处,姑且痛饮举金杯。
注释
旧居:指陶渊明故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畴(chóu)昔:往昔,从前。畴,发语助词,无义。
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405),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陶渊明四十八岁;一说作于十三年(417年),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居上京时。尚常往来于柴桑之间,然迁至南村后,已多年未回柴桑。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柴桑故地,感慨人生无常,于是写下这首诗歌。
参考资料:完善
1、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赏析
这首诗勾勒出旧居倾颓、人去楼空的萧瑟衰败之景,寄寓着作者沧桑悲凉的慨叹,基调凄楚哀怨。房屋残破、人事变迁,既源于社会动荡,也似暗合生命枯荣的必然。
陶渊明此前已历经六年辞官归田的躬耕生活,饱尝艰辛,如今体力渐衰,才不得不返回故里,眼前残破的家园更添他心中恻怆。浔阳(今江西九江)是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西境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的交通枢纽,过去十年间,桓玄篡乱、卢循起义接连发生,浔阳及周边屡经激战,社会动荡与战乱让这片土地日渐凋敝。
此诗表面似因环境破败、自身衰老而悲慨,但结合他《杂诗八首》之五中“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诗句
简析
《还旧居》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叙写旧居屋毁人亡、萧瑟衰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因环境、体衰而产生的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悲慨之情。全诗语言自然朴素,格调凄凉哀怨,显示出诗人独有的人生智慧;诗中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其直接原因是社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7篇诗文 ► 1327条名句
梁甫行
曹植〔魏晋〕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 一作: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种葛篇
曹植〔魏晋〕
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
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
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
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
恩绝旷不接,我情遂抑沉。
出门当何顾?徘徊步北林。
下有交颈兽,仰见双栖禽。
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衿。
良马知我悲,延颈对我吟。
昔为同池鱼,今若商与参。
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
弃置委天命,愁愁安可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