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冯延巳〔五代〕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抛掷 一作:抛弃;敢辞 一作:不辞)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愁绪被忘记了太久?每当初春降临,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每天都在花前饮酒,每次都是喝的昏沉烂醉,一点也不关心那镜里原本红润的面容,已经日益清瘦了。
河岸边青草翠绿,河岸上柳树成荫。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人回去后,树林中升起一弯新月。
注释
清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云:“冯正中《鹤踏枝》十四首,郁伊倘况,义兼比兴。”调名即《蝶恋花》。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阳春集笺》引)。闲情:即闲愁、春愁。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
简析
这首词以细腻、敏锐的笔触,描写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词的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掷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阕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出词人内心感情的痛苦纠结;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直接以疑问的形式揭诸笔端,真率之极。全词语言清丽流转,感情深致含蓄,写尽了一个“愁”字,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
创作背景
冯延巳生活在南唐前中期,其词内容多是些闺阁园亭之景,伤春怨别之情,这首词就属其一。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本事不明,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冯延巳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139篇诗文 ► 128条名句
萧颖士傲物自侮
王定保〔五代〕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责之,其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