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病柏

杜甫 杜甫〔唐代〕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一株繁盛的柏树生长在高大的山冈之上,它的树冠是那样的茂盛,形状就像是车上遮雨蔽日的车篷。
它那如蛟龙猛虎般的风姿是那样的巍然高耸,它一定可发主持担当高风流云的际会。
它是如此的圣明,所以正直之人都依附于它,元老旧臣也对它行再拜礼。
我怎么能够知道已经生长了一千年的树根,中途却变了颜色成为枯槁,不再有当年的风姿。
它生长的地方不是得不到适宜生长的土壤,它盘据地地方是如此的高大峻峭。
在凛冽的寒冬它突然间失去了依仗,一天天地过去,它的枝叶失去了青葱的苍翠,变得没有了生机。
一只美丽的凤凰带领着它的九只幼鸟,凄惨地哀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晚冬,杜甫自同谷入蜀,岁暮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在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杜甫离开了兵戈扰攘的中原,来到这“喧然名都会”的地方,在草堂里虽然过了一段比较平静的田园生活,但他并未超然于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特别是自上元二年(761)以来,蜀中局势动荡,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入秋又连遭天灾,打破了杜甫在草堂的平静生活。这就使杜甫不能不联系自身更深沉地思考着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危难等等社会问题。杜甫常常以饱览苦难的眼睛凝视着自然界的一切,往往把自已的感受寄托于物,曾写出了不少咏物诗。《病柏》和另三首诗《病橘》《枯棕》《枯楠》就是其中一组“托物寄兴”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李炎.托物寄兴 忧国忧民——杜甫《病柏》、《病橘》、《枯棕》、《枯楠》浅说[J].渭南师专学报, 1990(01): 38-41+16.

简析

  《病柏》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一棵由盛转衰的柏树为喻,深刻反映了唐王朝从盛世到衰落的历史巨变。诗中,柏树起初雄踞高冈、枝叶茂盛,象征着开元盛世的辉煌;然而,突然遭遇衰败,枝叶凋零,丹凤哀鸣离去,鸱鸮得意窃据,暗喻忠贤流离与奸佞得势的乱世景象。结尾处,他乡来客的浩叹与疑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落的惋惜与无奈。全诗采用托物寄兴的手法,情感深沉,寓意深远,是诗人反映时代变迁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

  诗中描写一棵参天巨柏由茂盛转为凋残,他乡来客对此感到不解。这自然是一首托物寄意之作。但是,对于这棵“病柏”的所寄之意,历代注家则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病柏”究竟为何者塑形,作者在为何者伤叹,各家说法不一。

  一种是无寄托说。如宋人赵次公云认为此诗只是赋体,并无比兴之意。这种解释显然有不通之处。说杜甫“眼中有此”,见而赋之,那么杜甫所见到的是病柏了,前六句所写的健柏形象则没有依据。

  一种是有寄托说,但寄托之意是什么,认识上却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家:王嗣奭《杜臆》对此诗的主体形象“病柏”所寄托的意思并未阐释,只是就丹凤、鸱鸮二物生发些君子、小人的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 272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蜀葵花歌

岑参 岑参〔唐代〕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韩愈〔唐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 一作:本为;圣明 一作:圣朝;肯将 一作:敢将)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来鹄 来鹄〔唐代〕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