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仔细描画眉毛,不知该画得浓些,还是浅淡些才合心意。梦中与你欢会,鬓发凌乱,衣衫上似沾着云雾般的清润,恰似当年阳台行雨的情景重现。
巫山高耸入云,幔山却显得低矮。傍晚时分,雨声淅沥,你却依旧未曾归来,独守空房的滋味,此刻愈发难以忍受。
注释
蝉鬓(bìn):妇女的一种发式。其特点是轻而薄,望之缥缈如蝉翼。
鬅鬙(péngsēng):发乱貌。
阳台行雨:宋玉《高唐赋》载,楚王曾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去而辞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行雨”因此成为后人谓男女欢会的代称。
此词之所以能将相思之情写得一往情深,核心在于精准截取闺妇生活中最能凸显怨绪的典型片段,再以精妙笔法层层铺展,极具艺术感染力。
词的第一个妙处,是对典型时间的匠心选取——“暮雨潇潇”的傍晚。一天之中,傍晚本就是最易牵动离愁的时刻:飞鸟归林、农夫收工,万物皆有归宿,唯独独守空房的闺妇,面对丈夫久役未归的现实,更添空虚寂寞。李白早已在《菩萨蛮》中写下“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道尽傍晚的离愁底色。而白居易更进一步,没有停留在普通傍晚,而是加入“潇潇暮雨”的意象,让原本的孤寂又添了几分心烦意乱。雨声淅沥,搅得人心不宁,这份愁绪远比单纯的暝色起愁更为浓烈,将闺妇的思念与焦灼推向
《长相思》最初只是一种自由的可供演唱、抒发男女相思之情的歌行体。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因而得名,后成为词牌名。这首词大约作于皇祐末年(1054年),作者任夷陵县令时。是为描绘一位闺中女子待夫归来而作。
参考资料: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