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王守仁〔明代〕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里夕阳仍在,而城外却已经下起了雪,尽管两地相隔仅十几里,但天气的差异却如此之大。
这不禁让人思考,造物主究竟有何深意?或许,这是因为他知道人们心中的苦难仍未被消磨。
御史府的楼台倒影在水中,被松竹包围的茅屋,流泻进阵阵寒意。
虽然天气寒冷,但还可以拥被而眠,不必担心夜间会被冻醒;山林里积雪深厚,等到天明,曙光破晓,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注释
也知:有谁知道。
底事:此事。底,作疑问代词,相当于此、这。
布衾:棉被。如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
积素:指积雪。
赏析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他28岁进士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享年57岁,被后世尊为圣人。这首诗描写晴春时的景象,当时作者生活于贵州山区,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气候寒冷,与城里的风光差别极大。诗人有感于此,便题诗寄给当时正担任佥都御史的好友。
诗人首先抒写了两地不同风景,城里是夕阳晚照,城外却是白雪皑皑,虽然相距不太遥远,却令人感觉阴晴迥异。诗人于是诙谐地说,或许是上天故意如此操弄,因为人们还未忘却心中的悲苦。诗人含蓄地借助造物主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广大民众的同情和关怀。
颈联采用对照写法,陆大人府上的楼台雕梁画栋,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诗人的茅屋周围遍布
简析
《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初春的景象,诗中“相将十里异阴晴”写出了贵州山区复杂的气候现象。此诗虽然以写景为主,但表达的仍然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全诗画面优美、意境新鲜,生活情趣与哲理况味兼具。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586篇诗文 ► 250条名句
除夕
于谦〔明代〕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
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
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
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
杨景行传
《元史》〔明代〕
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登延祐二年进士第,授赣州路会昌州判官。会昌民素不知井饮,汲于河流,故多疾疠;不知陶瓦,以茅覆屋,故多火灾。景行教民穿井以饮,陶瓦以代茅茨,民始免于疾疠火灾。豪民十人,号十虎,干政害民,悉捕置之法。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调永新州判官,奉郡府命,核民田租,除刬宿弊,奸欺不容,细民赖焉。改江西行省照磨,转抚州路宜黄县尹,理白冤狱之不决者数十事。升抚州路总管府推官,发擿奸伏,郡无冤狱。金溪县民陶甲,厚积而凶险,尝屡诬陷其县长吏罢去之,由是官吏畏其人,不敢诘治,陶遂暴横于一郡。景行至,以法痛绳之,徙五百里外。金溪豪僧云住,发人冢墓取财物,事觉,官吏受贿,缓其狱,景行急按之,僧以贿动之,不听,乃赂当道者,以危语撼之,一不顾,卒治之如法。由是豪猾屏迹,良民获安。转湖州路归安县尹,奉行省命,理荒田租,民无欺弊。景行所历州县,皆有惠政;所去,民皆立石颂之。以翰林待制、朝列大夫致仕,年七十四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