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逢杨开府

韦应物 韦应物〔唐代〕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年少时候服侍明皇,倚仗皇帝的恩私成为一个无赖子弟。
本人是里巷中横行不法的人,家里窝藏的都是些亡命之徒。
早晨就捧着赌具和人家赌博,夜里还去和东邻的姑娘偷情。
司隶校尉不敢逮捕我,因为我天天在皇帝的白玉阶前站班。
骊山上的风雪之夜,皇帝长杨宫打猎的时候我都跟随侍卫。
那时候我是一个字都不识,只会饮酒放浪,顽钝而痴呆。
自从玄宗皇帝死后,我就失去了靠山,落魄得被人欺侮。
虽然再要改行读书已经太晚了,但也只好提笔来学做诗。
作诗有了些成就被两府所收留,甚至推举到尚书省做官。
没有才干果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建中四年(783)夏诗人赴任滁州刺史旅程中。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姓杨的老朋友,两人对彼此少年时期的生活都很熟悉。诗人追叙自己的往事和经历,创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59-65

赏析

  诗的开头十二句回忆少年时期横行放荡及担任宫廷侍卫的生活,刻画出一个专横跋扈的少年无赖形象。韦应物年方十五岁即为三卫郎宿卫宫禁,侍奉玄宗,前后约六年时间。其《燕李录事》诗自称“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诗人自承年少时服事唐明皇,倚仗皇帝的恩私,成为一个无赖子弟。横行不法,窝藏亡命之徒,早晨赌博,夜里偷情,京城的治安官员对于这类人也无奈其何。在皇帝冬幸骊山华清宫温泉或者外出狩猎的时候,诗人都扈从左右。如此地受恩宠,少年时期的诗人很容易就恃恩而骄,成了一个大字不识,只会饮酒撒泼的愚顽之人。

  十三至二十句叙述在玄宗弃世后诗人折节读书、历仕各地的人生经历。诗人本来已经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逢杨开府》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开头十二句回忆少年时期横行放荡及担任宫廷侍卫的生活,刻画出一个专横跋扈的少年无赖形象;十三至二十句叙述在玄宗弃世后诗人折节读书、历仕各地的人生经历;最后四句是结束语,点明题旨,抒发与友人杨开府久别重逢后的感慨。全诗结构匀称,层次清晰,选材精当,诗中用了半数篇幅极尽铺写,又在平铺直叙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有沉郁深潜之妙。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官员、诗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570篇诗文 ► 177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蜀中薛涛校书

王建 王建〔唐代〕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知多少 一作:于今少)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塞下曲

卢纶 卢纶〔唐代〕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杜甫 杜甫〔唐代〕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