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龙蟠虎踞金陵胜地,古来六朝在此建都,豪华竟逐,盛极一时。凤鸟不再飞游此处,凤凰台下的江水空自流淌。
下临荆楚要塞,上举中原腹地。可惜荒草连天。碧空原野狐兔眠。
注释
菩萨蛮令:词牌名,双调44字。上片24字,下片20字各4句2仄韵2平韵。
龙蟠虎踞:四字用典,汉末诸葛亮出使东吴,看到金陵(时称秣陵)山阜,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之叹。
古来六代豪华盛:金陵为东南形胜之地,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六朝在此建都,豪华竟逐,盛极一时。
缥(piǎo)凤:淡清色的凤鸟。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花盝冈。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自此南宋便定都杭州(临安)。而康与之的这首《菩萨蛮令·金陵怀古》正是作于“绍兴和议”时期,抒发对南宋统治者所奉行的逃跑路线的深切叹息。
《菩萨蛮令·金陵怀古》是宋代诗人康与之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怀古,通过回顾历史上金陵的繁盛,反衬今日金陵的萧瑟。下片伤今,“下临”两句指出金陵在北伐事业中所占据的重要战略地位。该词上下片共八句,两两相形,分四个层次,表现为“扬—抑—扬—抑”的大起大落,与词人怀古伤今的起伏心绪吻合无间。
上片思接千载,写历史长河中的金陵。金陵群山屏障,大江横陈,是东南形胜之地,自三国吴孙权建都于此,历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为帝王之宅,豪华竞逐,盛极一时。起二句,即概述那一段灿烂辉煌的往事,以先声夺人。“龙蟠虎踞”四字用典,汉末诸葛亮出使东吴,睹金陵(时称秣陵)山阜,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之见,南京山川雄伟人事繁华,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然而,宇宙浩瀚无垠,山川恒久长存;而人间的盛衰兴替,却自有定数,难以恒久。三百余年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转瞬即逝。随着政权的更迭,尽管国都未变,但金陵昔日的繁华早已化为历史遗迹。“缥凤”二句,情绪陡落千丈,与后蜀欧阳炯之所谓“六代繁华,暗逐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