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朗声吟咏《楚辞》来度过端午节,身在天涯,节令匆匆又到了这一天。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昔日京师里的舞者的舞裙艳丽。没人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意,一曲唱罢,只有满帘清风拂过。
世间万事皆成空,独自一人徒自感伤年华老去;墙东的蜀葵却仍在那里含笑绽放。酒杯里的酒,深浅和去年并无不同。试着把杯中酒洒向桥下的流水,愿这酒今夜能随着流水,流到湘江之中告慰沉江的屈原。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最初是咏水仙的,调见《花间集》,以后作一般词牌用。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高咏:朗声吟咏。
这首《临江仙》,作于家国遭逢兵燹之际。端午佳节,词人借凭吊屈原寄寓旧愁、感伤时局,将一腔爱国情怀尽数熔铸其中。
词作开篇便见警策。一句 “高咏楚词”,既显露出节日里的感伤心绪,更透着磊落壮阔的胸襟。屈原的高洁风骨给了词人精神感召,他高昂吟诵《楚辞》,只觉天涯漂泊之苦、节序奔涌之速,唯独自己报国之志无处安放。彼时陈与义正流离于两湖之间,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他以对照之笔写下 “榴花不似舞裙红”,以眼前绚烂的榴花,比拟往昔鲜红的舞裙, 那是他曾春风得意、名动一时的写照。宣和四年(公元 1122 年),他因《墨梅》诗得徽宗赏识,从此名满天下,达官显贵争相结交,歌舞宴饮之事络绎
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宋朝南渡后,高宗听信奸臣,实行屈辱投降的卖国政策,以致国事日衰。词人在屈原投江的湘水一带漂流,正好赶上了端午节,深刻的家国之恨让他感事生怀,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完善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是因词人端午节怀念屈原,忧叹时局、自伤流落而作。词开头两句说端午节匆匆来到,只是身在天涯只有靠朗读《楚辞》以消磨节日。“榴花”三句,写南渡后歌儿舞女仍不知词人咏《楚辞》之意;下阕自伤身世,本想承担北伐中原、匡扶宋室的大事,但无法实现。这正是最堪伤心处,于是天天借酒浇愁,年复一年。且将酒浇到江中,与屈原亡灵借酒沟通。全词情致哀切,吐言天拔,充溢着悲壮激烈的深沉感情。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