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坚硬的事物容易折断,而看起来柔软的事物往往生命力顽强。如果不相信就张开嘴看看,舌头完好无损牙齿却已脱落。
两边的槽牙已经掉光,中间的切齿也开了个大洞。孩子们不要笑我稀落的牙齿似狗洞,这洞可以供你们进出耍着玩呀!
注释
阙:同“缺”。
两边厢:两旁;两侧。
儿曹:指晚辈的孩子们。
狗窦:狗洞。
从:任凭。
参考资料:完善
此次创作于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罢官后到上饶带湖一带隐居。南归以来数十年,眼见刚强不阿的正直爱国者,一个个被从政治舞台,上打了下来,如力主北伐的张浚,如拒不执行妥协、误国命令的虞允文,如作者自己和他的战友。而以圆滑的投降理论取媚最高统治者的主和派人物,则被委以高职,官运亨通,富贵长存。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政治”。于是辛弃疾只好在嬉笑嘲弄之中寄寓严肃的内容,于是写下这首词。
参考资料:完善
词人以舌在齿落的现象中,寄寓了自己领略到的老子刚摧柔存的生活哲理。
词一上来,就推出主旨,开篇立意。这里的“刚者”与“柔者",已隐然照顾到后文的叙写落齿的事情。以下如同论说文的举证,以“不信”反领,表明了“舌在牙先堕"的事实。下片具体叙写齿落的事实,正面切题,用口语来写,显示浑朴活泼的趣味。以下更进一层,以“狗窦从君过"的反讽,嘲笑那些笑话他豁齿的“儿曹”,这表现出他的旷达,也表现出他的倔傲。这里的“儿曹”,未必只是他家里的子孙辈,而兼容了所有的年少得意之辈对于老年人的态度。在这一个层次上,可以说词人是旷达的。如果更进一步,理解到“儿曹”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30篇诗文 ► 1695条名句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山之僧曰智仙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