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东都洛阳的依仁里,西北有座高大的住宅。
昨天宅中的主人某氏,在房舍的西边修整水井。
三五名挖井的工人,运载出井底的污泥。
泥土距水不过几尺,堆起却跟庭树相齐。
几天之后砌好井壁,把那泥土增筑井堤。
井泥所筑之堤,围绕在池塘周围,绿林掩映,曲折逶迤,煞是好看。
离开地下幽深的井穴,承受天上雨露的润滋。
寄语告辞地中水脉,顺便也向泉源道别:
“升腾到地上始料不及,往日的情势转眼皆非。
”我摆正马络头向前行,行啊行啊来自天西。
走了一天下马到此,此时正是芳草萋萋。
四
这瘦瘦大约为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春李商隐由柳仲郢幕罢职回家途中所作。大中十一年(857年),义山漫游江东,后在柳仲郢幕下任盐铁推官,却很快又沦为布衣。次年二月,柳仲郢辞疾,由兵部侍郎兼诸道盐铁使被调回朝廷任刑部尚书,李商隐也因此而废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途径洛阳,因见工人凿井,故作此篇。此时义山已经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诗人便怀着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郁抑愤懑之情,凄凉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诗题“井泥”,是取之《箜篌谣》“岂甘井中泥,时至出作尘”句意。诗人从所见普遍之“井泥”起笔,抓住“井泥”地位的变迁,“井泥”的不同作用等具体情况,努力探寻和精心推论世事的升沉变化,契合身世,娓娓道来,意深思远,哀怨感人。此诗是诗人一生坎坷遭际的哲理性概括,启人想象,给人教益。
诗人之所以能从“井泥”的升沉变化触抒出如此长篇的感慨之歌,是因为“赞皇辈无端遭废,令狐辈无端秉钧,武宗无端而殂落,宣宗无端而得位”,加之诗人自己无端而罢职,“皆天时人事,难以理推者,意有所触,不觉累累满纸,怨愤深矣”(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而这“怨愤”二字,正是贯穿诗中的一脉主线。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604篇诗文 ► 86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