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
注释
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衣服的交领。
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宁(nìng):岂,难道。
嗣(sì)音:保持音信。嗣:接续,继续。
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挑(tiāo,一说读tāo)兮达(tà)兮:独自徘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
关于《郑风·子衿》的主旨和背景,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一为刺学校废说,二为因刺学校废说衍生的师友之间相责相勉说,三为淫奔说,四为由淫奔说衍生的男女爱情说。
其一,刺学校废说,源自《毛诗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正义》云:“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孔颖达认为此诗的背景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郑人废毁学校可能只是诗作的社会背景,而诗人更多的想表达的是对此种背景下的废学之风的悲痛和感慨。“刺学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
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於未形也,故祸不萌。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於时而察於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於事;吝於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