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里滞雨
李贺〔唐代〕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草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是谁家的男儿这般落魄潦倒,来到长安感受这萧瑟的秋意?
正值壮年却怀着羁旅他乡的愁恨,梦中悲泣,恍惚间已生出满头白发。
瘦弱的马儿吃着枯败的草料,雨沫在冰冷的水沟里飘洒零落。
遥望南宫吏部,古旧的帘幕下一片昏暗,只听到敲更声从雨影中传来。
家乡远在千里之外,就在那东方天际白云低垂的尽头。
满怀忧愁地枕着剑匣入眠,客居的帐中,梦见自己立功封侯、实现壮志。
注释
崇义里:长安街坊名。宋敏求《长安志》:“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一。”
落莫:落魄潦倒。
秣(mò):饲养。
创作背景
崇义里是诗人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的居处,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秋,当是诗人在长安任职时写成的。诗人来长安应试在元和二年冬,三年春,“应试不售”后立即返回昌谷,不可能客馆滞雨怀忧,来感受长安的秋意。
参考资料:完善
1、
吴企明.李贺集:凤凰出版社,2007:102
赏析
诗人李贺满怀济世的热忱奔赴长安,希望通过 “荫子得官” 的途径谋得一官半职,实现济民报国的人生理想。然而现实对他的回馈却冷酷无情:奉礼郎官职低微,他受尽皇亲国戚与达官贵人的冷遇排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时常萦绕心头。在萧瑟寒凉的秋雨中,他滞留馆舍,触景生情,借诗句抒发郁结于心的忧愤。
诗的首句以 “谁家子” 起兴,“仿佛自问,极愤郁之致”(叶葱奇《李贺诗集注》)。诗人来到长安,既感受到秋意的萧瑟,更体会到 “落莫” 与 “牢落” 的孤寂;壮年怀着客居他乡的怨愁,梦中见自己满头白发,不禁暗自悲泣。
“瘦马” 以下四句,从直接抒情转为即景描写:诗人所骑
简析
《崇义里滞雨》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把诗人滞居崇义里期间凉秋冷雨的切身感受,与怀才不遇、仕进无途的人生遭遇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具体场景的寒冷与阴沉,抒发了诗人对于腐败现实制度的愤怨之情。全诗基调低沉忧郁,形象鲜明新奇,命意警拔深远。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元和十一年(816年),李贺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一说二十四岁)。► 252篇诗文 ► 665条名句
假龙吟歌
李贺〔唐代〕
石轧铜杯,吟咏枯瘁。
苍鹰摆血,白凤下肺。
桂子自落,云弄车盖。
木死沙崩恶谿岛,阿母得仙今不老。
窞中跳汰截清涎,隈壖卧水埋金爪。
崖蹬苍苔吊石发,江君掩帐筼筜折。
莲花去国一千年,雨后闻腥犹带铁。
古剑篇
郭震〔唐代〕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