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花
林景熙〔宋代〕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
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
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
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注释
冬青:常绿乔木名。夏季开花,花细白色。
肠九折:形容悲愁之甚。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
“隔江”句:指种在隔江临安故宫中的冬青树。
“五月”句:指种在绍兴宋陵的冬青树。
“石根”两句:意谓天子所葬之处,本来不是平常臣民可以杂处。蝼蚁:这里指平常臣民。
“移来”句:当时在兰亭所种冬青树,是从绍兴的宋宫中移来,因高宗曾经逃奔至绍兴,故有宫殿旧址。
万年觞:多指皇帝所饮的美酒。觞:酒器。这句指这些冬青树来历不同常树,曾经看到过皇帝喝酒时的杯中月色。冬青树一名万年枝,与万年觞相应。
蜀魂:指杜鹃,相传杜鹃是古代蜀王杜宇死后之魂所化。
鉴赏
冬青树,汉朝的宫殿与宋朝诸帝的陵墓都种植它。此诗以“冬青花”为题,有它的特殊意义。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说见到冬青花而一日肠九折。司马迁《报任安书》云:“肠一日而九回。”言悲痛之极。
“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故都临安与埋骨的会稽,隔了一条钱塘江。那里已经沦为元军之手,所以说风雨如晦,连一点晴的影子都没有。五月是冬青花盛开的时候,花小色白,故以“微雪”代之。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色,有黑暗和光明之分,从而寄托了作者憎爱的感情。
“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龙为君象,埋的是宋帝骸骨,故云“龙所藏”。石头为云
创作背景
公元1276年(宋端宗景炎元年),临安沦陷,南宋随之灭亡。公元1278年(一说1284年),杨琏真伽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南宋遗老林景熙、谢翱、唐珏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林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这首《冬青花》与《梦中作四首》。
参考资料:完善
1、
金性尧·宋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金伯弢.闲看冬青落细花.文笔峰(五),2010(01):48-49
简析
《冬青花》是七言古诗。此诗名为咏冬青花,实则伤悼宋帝遗骨,以不忍见冬青开花开始,以不忍听夜半杜鹃声作结,表达了南宋遗老的悲愤心情。全诗运用兴体,笔调委婉,情感凄恻,隐喻诗人自己不以国亡而变心,也就是对元朝的不屈,显示出懔若秋霜的气节。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349篇诗文 ► 37条名句
秋声赋
欧阳修〔宋代〕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