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陆游〔宋代〕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茅屋下人声寂静,简陋的窗户旁灯火昏暗,晚春时节满江风雨交织。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全都沉默无声,唯有在月夜,常常能听到杜鹃的啼鸣。
杜鹃的啼声催落我两行清泪,惊断我一枕孤梦,随后又挑选幽深的枝条飞去。在故乡时听这啼声尚且难以承受,更何况我已半生漂泊,如今仍在他乡寄居!

注释
杜鹃:鸟名,又称“杜宇”、“子规”、“ 鶗鴂”、“怨鸟”。传 说古蜀国王,名“杜宇”,号“望帝”,禅位于开明之士,隐于西山,死后,其魂化为杜鹃鸟。啼声哀苦,每至血流于喙。
蓬窗:犹蓬户,即编蓬草为窗,谓窗户之简陋。《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上片刻画杜鹃夜间啼鸣的景象。词人先从景物落笔:“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 代指他简陋的居所,陆游的住所未必真的这般简陋,这样写不过是烘托客居的凄清,读者无需拘泥。在这样的居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于昏黄灯火旁静坐,其寂寥之感可想而知。与此同时,作者还联想到 “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棂” 的景象,愁绪已然显露无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此时他听见了杜鹃啼鸣,却不直接描写,而是先以反衬手法铺垫:莺燕无声,反倒让杜鹃啼声显得格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本格外活跃,可一到晚春便 “燕懒莺慵”、悄然无声,对这份 “无声” 的怨怼,实则是对 “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92-1394
2、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04

简析

  词的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加强了此夜闻鹃的感受;下片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抒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全词围绕“夜闻杜鹃”,以叙述的口吻,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和氛围,突出表达了词人宦游生活中的孤独愁绪。其情调深沉凝重,凄切悲凉,读来感人至深。

题解

  此词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236篇诗文 ► 114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海棠

苏轼 苏轼〔宋代〕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范成大 范成大〔宋代〕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惟 一作:唯)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朱淑真 朱淑真〔宋代〕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