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茅屋下人声寂静,简陋的窗户旁灯火昏暗,晚春时节满江风雨交织。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全都沉默无声,唯有在月夜,常常能听到杜鹃的啼鸣。
杜鹃的啼声催落我两行清泪,惊断我一枕孤梦,随后又挑选幽深的枝条飞去。在故乡时听这啼声尚且难以承受,更何况我已半生漂泊,如今仍在他乡寄居!
注释
杜鹃:鸟名,又称“杜宇”、“子规”、“ 鶗鴂”、“怨鸟”。传 说古蜀国王,名“杜宇”,号“望帝”,禅位于开明之士,隐于西山,死后,其魂化为杜鹃鸟。啼声哀苦,每至血流于喙。
蓬窗:犹蓬户,即编蓬草为窗,谓窗户之简陋。《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
上片刻画杜鹃夜间啼鸣的景象。词人先从景物落笔:“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 代指他简陋的居所,陆游的住所未必真的这般简陋,这样写不过是烘托客居的凄清,读者无需拘泥。在这样的居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于昏黄灯火旁静坐,其寂寥之感可想而知。与此同时,作者还联想到 “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棂” 的景象,愁绪已然显露无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此时他听见了杜鹃啼鸣,却不直接描写,而是先以反衬手法铺垫:莺燕无声,反倒让杜鹃啼声显得格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本格外活跃,可一到晚春便 “燕懒莺慵”、悄然无声,对这份 “无声” 的怨怼,实则是对 “
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236篇诗文 ► 1147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