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
王安石〔宋代〕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
创作背景
此文是王安石为推行新法所作的舆论准备。“兴贤”即“举贤”,也就是开篇所说的“任贤使能”。能否“任贤”,关系到国家的兴盛衰亡,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爱国的政治家,王安石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社会危机,决心变风俗,立法度,实行改革,扭转积弱积贫的局面。要使新法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就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否则一切都将落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写了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完善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王安石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
赏析
此篇以“兴贤”取题,表达了作者一以贯之的用人思想,是作者进步的人才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短论,分两段从两个方面紧扣题目,就选贤任能做了简明而令人信服的论述,分别集中而又有联系地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段讲为什么“兴贤”,也就是讲“兴贤” 的重要。文章一开头便就兴贤与否与国家兴衰存亡的关系来说明“国以任贤使能兴,弃贤专己而衰”,而且这是“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作者认为“治世”严乱世”的“兴”与“不兴”,在于对“贤”的“用”还是“不用”。就此可以推断:“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从道理上讲是这样
简析
这篇文章首段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任贤”与“弃贤”的问题;第二段列举商、周、两汉、魏晋以至唐代兴盛衰亡的历史,进一步说明“任贤”与“弃贤”关系着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第三段针对当前的现实,建议“君上”应当广开言路,举贤授能,进而达到太平盛世。全文主旨集中,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明快简练,感情充沛,富有说服力。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21篇诗文 ► 758条名句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苏轼〔宋代〕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回首 一作:白首)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