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十年来,我总含着满眶的愁泪。今天思念家乡,明天还是思念家乡。北地的月色,照亮了窗纱。楼上传来胡笳的悲声,边塞也飘来胡笳的悲声。
当年那位佳人,曾劝我饮下杯中的美酒。她手指快速搓转弹琵琶,又慢搓转弹琵琶。自从那次分别后,我们便各奔天涯。我想折一枝梅花寄给她,又转念:还是别寄梅花了,怕不知寄往何处。
注释
巴巴:形容心情迫切。
燕月:燕地之月,北方的月亮。
塞上:泛指北方。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泛指美酒。
捻(niǎn):琵琶弹奏指法一种,用左手按弦在柱上左右捻动。
寄梅花:古人有折梅寄远
这首词通篇抒发着作者的家国情怀与思乡之愁。开篇以 “十年” 起笔,鲜明地凸显出时光的漫长。词人将这漫长的时间背景,与一双满含愁绪的泪眼交织融合,构成了一个耐人品味、触动人心的复合意象。古人曾言 “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此处词人便借这 “阿睹”(指眼睛),将自己无尽的愁怨与哀伤尽数传递,让词作开篇便破空而出、先声夺人,牢牢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今日思家” 这两句,点出了十年来愁绪萦绕心怀、难以展露笑颜的原因。“今日思家,明日思家”,道出了十年来每天期盼归家、却每天盼而不得的无奈。词人被这份长年累月、遥遥无期的思乡之情折磨,愁苦到了极点,整夜无法入睡,抬头望去,眼前只有
此词创作于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汪元量以善琴事谢太后、王昭仪。宋亡,随三宫留燕。与幼主及谢太后等被迁往来于上都和大都之间达十余年。此词称“十年”,又有“燕月”,词人与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后所作。词人被北迁燕地时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此正好十年。
参考资料:完善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